古典社会学笔记-第一讲

这学期为了凑学分的缘故,正在上古典社会学思想这一课程。是李康讲的,听李康讲话,查他的经历,我觉得这人挺有意思。他小时候觉得到了大学就可以整天看书了,我小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入了社会学,天天在复旦图书馆看的高兴;我却感到物理书很难读。

University y Intellectual

(补记)

大学起于普世和国族之间。

lectera:讲经台。lecture:讲经、解经。最初形式的大学起于宗教团体(掌握经书和知识),像修道院,维系文化的“普遍秩序”,而当民族国家兴起之后(或其过程中),大学立于普世价值(教权->cosmopolitan)和国族(君权->national)之间,并能够设法从两边受益。这确保它不被单一权力完全支配。这是一种自由。

文化的一体性-unity,外在一致性-universality。

国别传统:法国有Diderot、Condorcet等人,

相信知识的解放力,相信国家应负责提供这种知识。拿破仑的庞大设想:基于技术治国、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建立一套以国家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德国有von Humboldt、Kant等人,

洪堡:大学不能从属于国家,而应教化国民
德国哲学家把大学视为某种社会乌托邦,以古典城邦共和国为效仿

这似乎和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有关。法国人的归属感似乎是更加属于全体国民而不是一个自以为乌托邦的小团体的。

不列颠有分化。英格兰的精英学校(oxbridge)是conservative的、贵族式的

精英主义的导师体制和反工业主义的价值观念,培养绅士和神职人员,而非学者与技术专家。排斥实验性自然科学。

有Newman、Arnold等人的支持。(不过,英格兰也经历了“红砖大学”的兴起,这种学校以培训专门职业为标志。)

与之相对的有苏格兰(特别是Edinburgh和Glasgow大学)的“北方的雅典”的欧陆传统

注重教授作为学科代表的权威; 强调知识的实际效用

Bacon, Locke, Spencer。

法德差异–现代技术治国大学观与自由主义大学观,反映欧洲现代性的两种传统:政治上的民族国家与文化国家
两种大学典范:自由主义或新人文主义理想,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理想。前者根植于学术自由及追求以自身为目的的真理或知识的理念;后者强调科学。

对于启蒙大学观的质疑:

Weber指出,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群体不再具有垄断知识的地位,也因此面临改变:

理性化进程导致文化祛魅及意义失落。知识并不具备不证自明的解放功能

大学的作用已经改变了。现代化和理性化让知识的门槛降低。

大学丧失启蒙运动带给它的权利:为价值评判或为事实立法
研究型大学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成型并成熟

然而,知识分子们对于公共性始终贼心不死,他们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婆罗门的位置(Parsons):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而是变革者

另一方面,对于这种“公共性”,左右派同时大力的批评了:

从1920到1980年代,诸多学者严厉批判committed intellectual观念,包括曼海姆的free-floating的知识分子,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萨特的总体知识分子等

认知框架的去中心化让左派们指出,知识分子的free-floating(不依赖于、依附于任何阶级)的特性应当利用起来,达成一种普世性。

知识分子担负超出凡俗世界的超然使命。却为政治而背叛文化。为政治谋划提供合法化辩护。“我们的时代其实是知识分子组织政治憎恨的时代。”

右派们(Julien Benda、Jose Ortega y Gasset)则指出知识分子的堕落和他们对于文化权力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