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是一门艺术》中得到的知识与一些个人的想法

12

The Craft of Research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其序言当中: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包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并给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以及怎样的研究报告是好的(从读者的立场来读报告,并不断改进)。

平心而论,我自己非常不乐意面对自己的任何问题,比如不喜欢照镜子,写过的东西不乐意看第二遍,极其不愿意听到自己的声音和画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的一切焦虑都由此而起。在几个月前写作留学文书的过程当中,我已经经历了一次克服此种心态的过程,但是仍然远需要大量类似的经历来更进一步。我希望能从这书里学到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 retrospect 的能力和意愿。当然,也不应当舍本逐末,关于进行、展示研究本身的内容也需要重视。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1)初次执行研究计划的注意事项;2)如何形成、发展研究计划;3)建立论证支持观点的妥当过程;4)产生报告的步骤。还有第五部分,那部分其实类似后记和杂评。

第一部分:Researches, Researchers & Readers

第一章解释了写作和书面形式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信息写下来,或者说整理下来,有助于加深印象,促进理解,找到联系,并让思维变得清晰。考虑到研究性写作具有的性质,应当依照普遍的范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写作。

我觉得写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过,对于叙述和分析,打字就够了;对于推导,必须动笔。

第二章解释了读者这个角色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而非写作之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必须针对其预设的读者的角色和双方的关系来调整写作的内容。列举了三种作者的角色(而在此之下,读者的角色是自然的产生的),我把他们叫做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

我的自我认知很显然是艺术家式的,因为我在希望向其他人展示我的工作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指出“我觉得这很有趣”,但是很少思考“这能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概念性的),顶多考虑一下“别人没有做过这件事”。出于这个,有时候我会对我的专业水平产生自我怀疑。汤超常问那些刚刚确定选题的研究生: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性?之前谁在做(有没有人做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可以预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我常替他们捏一把汗,但是他们理应早就想过怎样回答了。

随后解释了成功合作的三个关键:常讨论(elevator story是一个好的锻炼方式);容许异议(我对这做的还不错);组织规划得当。

因为经验不足,每个人都会面临普遍的焦虑问题。但是要知道这问题不可避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是自己太菜鸡,而是缺乏经验,缺乏经验,缺乏经验,多干几次就好了。在克服的过程中要利用不断的书写来掌控主题,动笔要勤,打字也要勤。要把问题进行合理的拆分(令人欣喜的是,显然对于这两点,我已经有了朴素的认识)。最后,要期待你的老师能够了解你的努力

这不光是为了推荐信,也是为了他们的帮助。

第二部分:Asking Q & Finding A

要对研究计划做明确的规划:找到一个对于信息检索来说足够明确的题目,提出可以接受(自己、读者)的问题,决定你的读者会接受怎样的证据(例如,在知乎上写文章,引用“五道口老实人”就行),决定你能不能找到这些数据来源。需要做法规范,按部就班,并对困难有所预料

第三章讲述了从一个题目到组织问题的过程。一开始是允许针对一个题材大规模发问的,但是要避免 trivial 的和上网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要组织这些问题的结构,试着汇聚起来,得到更有意义的问题,然后思考:如果我不知道答案,那又怎样?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有人感兴趣?一个作者推荐的思维范式是:

我正尝试研究xx;因为我想 find out yy;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 zz。

但这第三步仍然需要先验的对读者所属的领域的大量了解

第四章对我上一句的怀疑给出回应,指导我们如何找到(与我们的研究正好对应的)读者需要解决的那个难题。这个难题,作者指出,是基于实际难题,而被良好的界定了的。实际难题通常涉及某种情境下人们现存的无知或无力,不过你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种无知或无力是否会引起注意?它有什么(潜在的)不好的后果?

我必须得说,我以前对这些问题想的不多,或者老是自己去回避它们。但是现在每走一步,都得不断反问自己这些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惧怕批判性地读自己的文章或意见,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展现出更好的思考。

更高的境界是说服别人思考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难题。但这显然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解。

还有一类情况,是针对前人文本的批判性写作,就像我夏天做的事情一样。这一类情况下,纠正本身就是一个动机,但也需要恰当的叙述。

第五章讲述如何在 ddl 之下快速高效地找到需要的资料、论据等。*但是,由于古阁仕高乐的存在,这一章给出的大多数内容略显过时。*作者强调了看资料时参考文献部分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对大家都引用的文献提起注意。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什么都看。

第六章教我们怎样阅读原始资料并恰当地注释它们。首先,资料里体现了这个领域的论证模式、分析形式,总的来说,体现了一种范式,这应当被学习到。这包括问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看摘要和未来部分。激发了思考的资料要记下出处。)、论证的逻辑(要记下来思路,但不要搞 raiding(“搜文摘句”))、使用的证据本身(记下来,这不用说了)。

书的作者显然是搞文科的。即使是现代西方,文科的研究范式也有很多是基于术语(圈地自萌)而不是基于逻辑的,因此我在总结的时候尽量避免这种事实对书的内容产生的影响。

做批判性阅读不是抱着否定的预设立场。试着帮助原始资料去除模糊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对领域和资料的理解。随时、尽量完整地记录任何你觉得用得上的参考资料的信息(以及其中对你有用的段落、思想等),并保持整理。厘清著作权的归属、论述的语境等东西,避免麻烦。

第三部分: Making a Claim and Supporting It

论证的目的不是说服读者接受你的观点,而是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且解释为什么你的答案是 valid 的。所以,你要了解读者的思维方式

第七章解释了论证过程中的一些概念。我已经知道了claim(断言)、thesis(核心断言)、reason(理由,用来产生断言)、evidence(证据,用来支持理由)、warrant(凭据,用来说服沙雕或挑剔的读者,你的理由真的能生成你的断言)、acknowledge-respond(承认-回应,即退一步然后解释你的替代解释要么是错的,要么实际上包含在我的想法之内)。要注意,新领域的范式会让人非常不舒服;而熟练了之后,又会面临过度概括(盲目信任你手里玩得好的论证范式)的问题。Murugan的话证明了这一点:当他转入生物时,知识不是问题,而生物学家想问题、讲故事的方式才令他不适应。

随后的一些章节则是分别阐述其中的各个部分。

第八章对于断言的质量做了评论。最重要的是要具体、明确,而且要有意义。对于后者,想想如果你把它否定了,听上去怎么样?你的领域的其他人(读者们)怎么想?如果你是新手,想想为什么自己重视这个观点?观点需要限定条件,这些条件不能太 trivial,但也要非常谨慎。

具体和明确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我得时时刻刻把东西写下来推敲,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不仅限于观点,也包括我最近在做什么,我对于这项 目的想法,等等。

第九章解释了如何恰当运用你的理由。*这里的 reason 在英语中像是一种过程,连接着客观的证据和主观的断言。这一章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新东西。*主要提到了需要来源可靠、作用充分、在精确度上恰如其分(符合本领域范式)的证据。

第十章讲了在论证中恰当地退让与回应的艺术。第一步当然是自己质疑:为什么你要那样界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后果是不是真的很坏?切入点对吗?也可以问些与解决方案的合理合法性相关的问题。要直面那些你自己也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但如果无伤大雅,也可以留着,这样反而增强可信度。到底要承认多少缺陷,这是很微妙的。

我觉得不仅仅需要在自己干活的时候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听报告的时候,也应当时刻期待着报告者对于潜在读者问题的回应。

第十一章讲的是凭据(warrant)。我对此没有什么要总结的。

第四部分:Preparing to draft, Drafting, and Revising

在前言中,作者给出了关于草稿的帮助。有一些标准可以帮助你判断你是否已经对于写作准备就绪了:

  • 了解读者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在乎你的难题,你将扮演什么角色
  • 能以一两句话概述你想解决的问题,以及其答案与现有知识的差距
  • 能概述对现有观点的支持,概括主要的理由和证据
  • 对于潜在的读者问题有初步的想法并能够加以回应
  • 知道主要的(需要写出来的)凭据。

但是,草稿并不一定在知道这些之后才开始产生。早写、多写会有帮助。写草稿时,如果你做不到连贯、快速,就一定要保证写下来的东西是清晰而整齐的,而不是由于是草稿就降低标准。

在写草稿时,可以先写一个暂时性的导言(Introduction),指明粗略的方向,并展示你的 thesis 。然后按照

Introduction-Methods & Materials-Results-Discussion-Conclusion

的顺序写。当然,安排理由和证据的呈现顺序时,最好牢记“渐入佳境”四字。导言和结论部分需要单独注意:导言的写作需要遵照语境(背景)-难题-回应的过程,而结论则遵从主要论点-新的重要意义或应用-对更多研究的呼吁这个范式。

在改稿的过程中,一件重要而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的事情是:top-down 比 bottom-up 更有效。即:先改架构,再改段落,再改措辞。关于“先改架构”,需要作者对着草稿把外在架构和主要论点先指出来(Introduction 何时结束,正文是何位置,结论始于何处,主要论点句在哪里),而后分出章节,思考每个后续章节如何和前一个章节相关联,并明确每个章节的主要论点。最后,在导言中寻找你的主题概念,在文章中找到它们,通过它们检查各个主要论点(全文的,章节的)和次要论点是不是在思路上——而不是形式上——串联起来了。

对于较小的组织单元(每一段论证),需要留下仅属于作者自身思想的部分,然后加以检查:证据可信?作用清楚?适当的条件限定?口气如何?还有什么证据没有讲清楚?

随后还有一些如何组织措辞和如何制作和安排图表的内容,暂时不再总结,因为其确实十分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