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5

今天听了一个talk,讲初学者怎样写文章,是Matteo Rini讲的。他在APS一个杂志的编辑部工作。记了一点笔记。

科学家都是职业作家。

Take home message 就是这句话。言外之意,不要瘸了这条腿,饭碗破了要赶紧锔起来。

现代科学共同体运作的方式少不了伟大的编辑们,他们发现好的科学,并且加以传播。所以听他们的准没错。作为一个编辑,matteo举了一些他遇到的写作者中的常见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年轻人老以为自己在跟老板汇报工作,再不济也是跟同行聊天。但是文章的读者可不止这些人。这会导致的问题包括:

  • 太关心工作的具体细节和结果,没能把动机和意义讲明白。
  • 遣词造句佶屈聱牙。大多数读者可没有本领域PI那么强的翻译能力。
  • 写东西抓不住重点啥都往里塞,毕竟这不是体现你工作量大的时候。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设身处地于读者的心态。

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文字本身不够简练,逻辑冗杂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是多做练习。例如,可以练习短时间阅读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总结出take-home message。也可用别的办法,总之要多写。除多写外,还要多读,并且总结一些好的文章范式和文章局部的处理手法。作为意大利人,matteo还特意鼓励说,讲一口流利英语和写一手正经文章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正确认识写作这件事,既不能因为英语讲得不好而丧失自信,也不能因为讲得好而托大。

特别的,写科学论文,应当以单个故事为核心组织思想。在工作实践中,通常课题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框架,但没有一个细节化到单篇文章的“故事”。当积累了一定的结果之后,就要开始思考故事是什么,该怎么讲了。除了写作上的帮助外,这也可指导工作的走向。有了故事线之后,就用故事线将结果组织串联起来,要常提醒自己宜清晰不宜臃肿。初学者最好画图表来辅助组织,并且从这样的图表得到大标题,小标题,以至于各个自然段的内容。自然段的分割不应只有语法作用,更应成为想法的单元,具体来说,每个自然段最好可总结为一个点,将各个点串起来就得到作者心中的整个故事。

在遣词造句上,有三点是最需要注意的。其一是简练。一言一语都要削到骨,不要装逼。其二是要特别注意图表。图表是文章的一部分,并且事实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时间宝贵的读者常常是只读图表的,偶尔看一看图表下方的说明。事实上我认为应当在故事成型的同时就决定要展示哪些图表,让图表本身就能连成完整的思路。其三是注意读者的多样性。具体来说,在人们最先读的地方,即文章的头尾写得更接地气些,而在专业人士较感兴趣的中段和细节部分写得更有针对性些,使得文章的可读程度呈现出沙漏的形状。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哈佛讲写作的时候,曾经归纳出六个好文章的特点:Lightness, Quickness, Exactitude, Visibility, Multiplicity, Consistency. 作为职业作家,科学家应当引以为鉴。